卫生巾安全再敲警钟:正规产品如何守护健康?残次品回收黑幕曝光
- 分类:新闻中心
- 发布时间:2025-05-15
- 访问量:0
【导语】 卫生巾作为女性生理期的刚需用品,其质量安全一直备受关注。然而,2025 年央视 “3・15” 晚会曝光的卫生巾残次品翻新产业链,再次将这一领域的隐秘黑幕推向公众视野。事件背后,不仅涉及知名品牌的责任漏洞,更暴露出行业监管与环保处理的深层问题。
一、卫生巾的 “安全密码”:从材质到新国标
卫生巾通常由表层、吸收层和防漏层构成,材质包括棉花、纸浆、高分子吸水树脂等。随着消费升级,行业正经历从 “功能型” 到 “健康型” 的转型:医用级卫生巾需通过 72 项检测,甲醛含量≤20mg/kg,pH 值严格控制在 5.5-7.0,更贴合女性黏膜环境;液体卫生巾采用 TPU 蜂窝结构,吸收量提升 3 倍;益生菌卫生巾植入乳酸杆菌冻干粉,可降低细菌性阴道炎发病率 32%。
2025 年实施的新国标进一步强化了化学安全与环保要求:禁用可迁移性荧光剂,菌落总数需≤200CFU/g,真菌菌落总数≤100CFU/g。同时,行业加速向绿色转型,玉米淀粉基可降解卫生巾将降解周期从 500 年缩短至 6 个月,有机棉、竹纤维等天然材质产品通过欧盟 OEKO-TEX 认证,抑菌率达 99.6%。
二、残次品回收黑幕:从 “工业垃圾” 到 “三无产品”
此次曝光的山东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,以 “废品回收” 名义从正规厂家收购残次品,价格仅为 260-1400 元 / 吨。车间内,工人徒手分拣出外观完整的 “二等品”,通过敲打恢复蓬松后重新包装,以 7000-8000 元 / 吨高价倒卖,利润率超 400%。剩余废料被打碎分离成木浆、吸水树脂,再次流入卫生用品生产链。
涉事产品涉及自由点、苏菲、全棉时代等多个知名品牌,部分翻新产品通过电商平台以 “厂家直销” 名义售出,仅两家网店就销售翻新安睡裤超 7.8 万件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生产环境脏乱不堪,翻新产品未经消毒处理,可能引发过敏、感染等健康风险。
三、品牌回应与行业震荡:信任危机下的救赎
事件曝光后,多家品牌紧急发声:自由点成立专项调查组并报案,承诺彻查残次料流向;苏菲强调瑕疵品 100% 粉碎闭环处理,从未与涉事企业合作;护舒宝、高洁丝等品牌展示了 “切碎 - 压缩 - 视频监控” 的全流程销毁机制。然而,印有品牌标识的残次品出现在黑作坊的事实,仍引发公众对企业内部监管的质疑。
行业监管层面,济宁市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涉事企业被查封,负责人被控制。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李泽瑞指出,涉事企业行为已涉嫌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,涉案金额特别巨大者可能面临无期徒刑。电商平台若未尽到审核义务,需承担《电子商务法》规定的连带责任。
四、消费者如何 “避坑”?专家支招选购指南
面对乱象,消费者需擦亮双眼:
- 看包装与标签:正规产品外包装完整,标注 “卫消证字”、生产日期、成分等信息;消毒级产品需注明 “消毒级” 及消毒日期。
- 查资质与渠道:选择大型商超、品牌官方旗舰店等正规渠道,避免购买无品牌标识的 “三无产品”。
- 关注身体反馈:使用中若出现瘙痒、红肿等不适,可能是过敏或产品质量问题,应立即停用并更换品牌。
五、环保与健康并行:卫生巾处理的未来路径
传统卫生巾因含塑料成分,填埋后需数百年降解,焚烧则可能释放有害气体。目前,可重复使用的月经杯、棉质卫生巾逐渐兴起,不仅减少垃圾产生,长期使用成本可降低 60% 以上。正规企业如自由点已建立 “破碎 - 压包 - 环保焚烧” 的闭环处理体系,确保残次品零流出。
专家呼吁,行业需建立更严格的废料销毁监管机制,例如要求企业安装监控设备,强制电商平台公示产品溯源信息。同时,消费者应积极参与垃圾分类,将卫生巾投入 “其他垃圾” 桶,推动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发展。
【结语】 卫生巾安全无小事,从生产到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女性健康与环境可持续发展。此次事件既是一记警钟,也是行业变革的契机 —— 唯有企业严守质量底线、监管部门强化执法、消费者提升维权意识,才能让卫生巾真正成为守护女性健康的 “安全屏障”。
最新资讯